其他問題

鬱躁症 (Bipolar Disorder, BD)

《簡介
鬱躁症指躁狂和抑鬱的情緒間隔出現,在兩極之間則情緒會較接近正常水平。

《發病率》
研究顯示,1%的成人有鬱躁症,以香港700萬人口計算,本港有多達70000人患有鬱躁症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可遏止鬱躁症復發,令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,但可能會有副作用,例如手震、腸胃不適、口渴、尿頻、頭暈等,少部份藥物更會影響腎臟功能及甲狀腺分泌,只要定期驗血便可。醫生調較藥量及配合其他藥物,情況便會好轉,當中最普遍的藥物是鋰劑。

2) 心理治療
認知行為治療主要針對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,避免誘發躁狂及抑鬱的病徵,另外,亦會協助患者了解情緒起伏的因素,從而收窄情緒的起伏,減低對生活的影響。改善人際關係、解決問題方法、調整工作模式及休息時間也是治療的目標之一。為防止復發,心理學家也會與病人一起找出早期病徵,以免延誤醫治。

《溫馨提示
● 感到不開心時,應找人傾訴,避免造成心結
● 盡量放鬆心情
● 病向淺中醫
● 定時服藥,減少復發
● 參加互助組織
● 記錄情緒的起伏模式及因素,從而幫助自己監控情緒


驚恐症 (Panic Disorder)

《簡介
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,患者會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慌,並伴隨很多身體不適,如: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難等,而且患者會很擔心這些身體不適會再次出現,他們甚至因此減少外出或避免做他們認為會觸發驚恐突襲的事情。

《發病率》
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進行的研究顯示,4.4%的受訪者符合驚恐症的診斷標準,以此推算全港15至60歲的人口中,最少有12萬人為驚恐症患者。而最受困擾的年齡組別為成年勞動人口,即介乎19至54歲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血清素調節劑 (SSRI) 是近年最常用的藥物,有助安定情緒、控制病情,例如:Fluoxetine (Prozac)、Sertraline (Zoloft)及Paroxetine (Paxil),另外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 (SNRI)也常會用到。

2) 心理治療
心理學家會教導患者有關驚恐症的知識,讓患者明白如何透過放鬆技巧(如腹式呼吸法)來面對焦慮反應、明白驚恐發作乃情緒緊張所致,不適徵狀是可以控制的。另外,心理學家也會與患者定立逐步面對焦慮處境的面對練習,改變使用逃避的方法,這樣才可讓生活重回正軌。心理治療能有效地減低復發機會,患者不再怕驚恐突襲的出現。


強迫症 (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, OCD)

《簡介
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,患者會有重覆的想法及感覺,並可能要做某些行為才能減低焦慮不安,如不做這些行為便會感到強烈不安。

《發病率
據統計,人口中約2﹪會患上強迫症。男性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於6至15歲之間,女性的平均發病年齡為20至29歲,其中一半在童年時已出現某些徵狀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血清素調節劑 (SSRI) 是治療強迫症最有效的方法,但長期而言,仍需配合認知行為治療,否則單靠藥物治療有機會令病情復發。

2) 心理治療
治療目標集中在打破「強迫思想」和「強迫行為」之間的必然聯繫。患者必需學習強迫思想是十分普遍,不用對它有過多的反應,不再以強迫行為來減低焦慮。心理學家會協助患者記錄強迫行為,並訂立目標逐步減少。


社交焦慮症 (Social Anxiety Disorder, SAD)

《簡介
社交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對社交的看法很負面,總是害怕被別人注視或批評(特別是陌生人),他們擔心會在別人面前出醜。大多數的患者會害怕在公眾場合說話、與別人吃飯、被別人注視下簽名或寫字及在公共洗手間如廁等。嚴重的患者,對任何社交接觸,甚至電話交談也感到恐懼因擾。患者認為自己的恐懼是過度及不合理,但卻無法自控。患者在其恐懼的事情發生前已出現焦慮,會經常想及自己如何在別人面前出醜,在事件過去後,則會重複回憶每一個細節,作自我批評及擔憂別人怎樣批評自己。

《發病率》
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進行的研究顯示,3.2%的受訪者患上社交焦慮症,其中58.9%為女性,41.1%為男性。以這個比率作參考,估計全港15至45歲的人口中有111,000可能受到社交焦慮症所困擾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最常用的藥物是血清素調節劑(SSRI)和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(SNRI),它們能令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回復平衡,有效改善徵狀,而且副作用也較少。

2) 心理治療
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患者認識不同環境與焦慮的關係,改變負面思考模式(如:認為別人總會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),讓患者明白逃避只會引致惡性循環和恐懼的道理。患者會在引領下逐步面對他所懼怕的社交場合,改善社交技巧,增強信心。


特殊恐懼症 (Specific Phobia)

《簡介》
特殊恐懼症是指對特定物件、處境或情況出現持續及不合理的恐懼,例如:狗、青蛙、血、電梯等, 即使想到他們所怕的事物和情境,也會感到恐懼。

《發病率》
美國約有9%的人有特殊恐懼症的癥狀,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一倍,而且女性年齡較小時便已出現恐懼癥狀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在療程初期可有效地減少焦慮徵狀,但長遠而言,其成效較心理治療低。

2) 心理治療
行為治療對特殊恐懼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,患者會學習放鬆技巧,當逐步面對恐懼的物件時便可應用以控制自己的焦慮。認知治療則會協助患者以理性思考搜集証據及改變負面想法。


創傷後壓力症 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

《簡介
創傷後壓力症是焦慮症的一種,出現於嚴重傷害性或災難性事件之後。一些較為普遍的個人創傷例子包括意外、強姦、襲擊及目擊恐怖事件發生。集體創傷事故包括恐怖襲擊、集體槍擊案、戰爭及嚴重天災。

《發病率》
根據美國的資料顯示,約有25%的人在面對創傷後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,其中以性侵犯受害者的比例最高,而約有8%的成人在一生中曾患上創傷後壓力症。

《治療方法
1) 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有助平伏患者的緊張及抑鬱情緒,並有助改善睡眠。最常用的藥物是血清素調節劑(SSRI),可減少徵狀。

2) 心理治療
心理治療方法則包括情境暴露法 (Exposure Therapy)和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)。心理學家會對患者講解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,認識引起焦慮的處境及掌握面對焦慮的方法。患者要逐步面對自己恐懼的情境,焦慮才會慢慢降低。


產後抑鬱 (Postpartum Depression)

《簡介
產後抑鬱症是婦女誕下嬰兒後常見的一種情緒問題,這與產後賀爾蒙改變及照顧嬰兒的壓力也有莫大關係。

《發病率》
在香港,約有11%產婦會患上產後抑鬱症。生產後兩至四天出現低落情緒屬正常,持續兩星期以上的抑鬱情緒才算是產後抑鬱。

《成因》
產後抑鬱症指婦女在生育後,受荷爾蒙影響,產婦會感到抑鬱沮喪,其徵狀和一般的抑鬱症相似。若懷孕前曾患有抑鬱症,產後有抑鬱症的機會也較大。生產過程、產前抑鬱、照顧嬰兒的經驗、與丈夫的關係及家人的協助也與產後會否有抑鬱症有關。

《治療方法》
1) 藥物治療
醫治產後抑鬱症與抑鬱症的藥物大致相同,如餵哺母乳則要提醒醫生作出特別安排。

2) 心理治療
心理學家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來調節思想繆誤以改善情緒,治療時也會給予支持及鼓勵、教導育兒資訊,讓患者降低壓力。另外,家人的支持是十分重要,治療時也可能會讓家人參與,讓家人更能掌握患者的煩惱。